金慧丰投资董事长周丽霞出席铅笔道·真相大会

2019年1月15日,铅笔道“真相大会”在北京开场,这是铅笔道成立以来规格最高、嘉宾阵容最强大的年度盛会,聚集了500余位投资机构和创业公司代表。铅笔道创始人王方、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金慧丰投资董事长周丽霞、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盛景嘉成母基金创始合伙人刘昊飞、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紫辉创投创始合伙人郑刚、梧桐树资本童玮亮、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歌、远望资本创始合伙人程浩、AA投资创始合伙人王浩泽、添信资本董事长陈永、沸点资本创始合伙人于光东、银河系创投合伙人饶慧钢、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处处长李广乾等嘉宾出席大会,并分享了他们在资本寒冬中所看到的创投真相和行业思考。


其中进行了一场以《从创业维艰到创投维艰》为主题的圆桌论坛,这场论坛由铅笔道联合创始人薛婷主持,金慧丰投资董事长周丽霞、紫辉创投创始合伙人郑刚、梧桐树资本童玮亮、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歌、添信资本董事长陈永等嘉宾就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


以下为圆桌论坛《从创业维艰到创投维艰》的现场内容节,选由铅笔道整理。


2018,创投维艰


薛婷:大家好,我是铅笔道联合创始人薛婷,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座的有多少是创业者,或者是你们也在创业公司?我看到很多。


你们今天来就是来过瘾的。


2018年,我们创业者都感受到在资本寒冬下的创业艰难,我们听到了太多坏消息。提到创业艰难,大家感同身受,你们以为投资人就好过吗?2018年,投资人他们是怎么过的?2018年,投资真相是什么?过去我们讲创业维艰,今天就聊一下创投维艰。


本次讨论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回顾下2018年,我只问两个问题,但是这两个问题有一些残忍。


第一个问题,在你们的眼中,作为投资机构的当家人,你们认为一个投资机构的生存法则是什么?我们在2018年知道很多投资人日子也不好过,很多基金投完一期之后就没有然后了。现在中国有2.4万家GP,我相信这个数字应该在明年还会减少,问一下5位在2018年你们经历过哪些事?


周丽霞: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在北京最寒冷的一天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们金慧丰投资2010年成立,到今年应该算有9个年头。9年当中,我们感受到2017年到2018年越来越冷。对于机构而言,日子也是越来越难。创投机构跟你们做企业一样,本身也是一个企业,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也是把这个机构当做一个企业去运行。


我也需要非常好的合伙人、非常优秀的团队,同时也需要有非常优质的产品出来。我们这个产品是什么?就是我们投出来的项目,项目当中也是有好有坏。不同阶段侧重方向不一样,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个时代的节拍走。我们经历了一个互联网的十年,又经历了移动互联十年,未来产业加智能制造是我们未来方向。对于机构来讲,踩在时代节拍上非常重要。作为企业的牵头人,身上担子非常重。


连续两次创业之后,我第三次创业做了金慧丰投资。我做过企业,也做了投资人。这么多年以来,我真正感受过一个企业家每天要面对的工作。


刚才王方总讲到,我们需要不断的去克服困难。其实我特别想跟大家讲,其实从我第一次创业到现在,20多年其实我真的感受到,我每天其实都是在克服困难,真的一点不夸张。而且我觉得我每天到了办公室,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解决我们遇到的所有困难。


郑刚:霞姐算是投资人,也在创业。作为创投来说,2018年是最难的一年。我对投资其实一直有非常大的敬畏感,不要看投资人光鲜亮丽,其实跟财富没什么关系,他们也没多少钱。外人所理解的投资人生存状态往往和真实情况有很大差异。他们外表是装的,内心是忐忑的。创业成功后,创业者的回报比投资人获得的回报大得多。投资人永远是配角,这是整个游戏的核心。例如,你从来没有见到投资人投成十亿美元的富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是巴菲特),而创业成功的超级富豪比比皆是。


“真正牛逼的、有钱的都是创业者,在坐的将来的你。你们看过雷军经常在五星级饭店谈项目吗?看到罗永浩在光线靓丽的地方做决策么?这些地方我们基本上不去。创业者要判断投资人对你好不好,如果是好的投资人要留着。大部分投资人把钱给你,那是真的爱你,要珍惜。


创业者里面也有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控股权和话语权固然对创业者很重要,但是创业开始就把投资人在董事会的特殊权利拿走,不给投资人话语权是错的。大部分话语权,尤其当你作为创业者一开始对资本市场什么都不懂、管理经验尚缺,核心人员尚未全部的时候,投资人对你真的有很大的帮助。对于那些给你钱的人,不要轻易剥夺他的影响力。


其次,投资人投了钱,不管是创业者还是拿着LP的钱投资的投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获得回报。实际上拿着别人的钱进行创业和投资你会觉得拿钱不是件开心的事,而会有特别大的心理压力。


从早期投资来说,那种举例所谓“在一个基金portfolio里面的10个项目,只要有一两个超级回报,2个转让退出,3个平平个挂掉,4个挂掉的就算不错的基金”是错误的认识。因为要是投资不谨慎,大规模撒胡椒面,1000个项目也不会有一两个超级回报项目。


目前募资难,我们这两年也没有特别积极地对外募资。主要考虑到各种市场化的母基金消失后,取而代之的是国有的对返投有要求的国有母基金,我们担心灵活性消失,独立性也受影响。因此不积极募资也是因为,我们想用我们投出来的独角兽项目上市后的退出资金来进行投资。


但是没想到我们迎来了2018年寒冬,创业者在错误的时间,进入了一个错误的资本市场,结果导致本应该有200~300亿估值的公司变成现在只有几十亿估值的公司。本来他们认为应该挣20个亿,到现在只有两三亿,所以我还是做不了自己的LP。


童玮亮: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这是第一个问题。大家知道不同机构,不同的打法,投赛道、赛手,有的投很猛,有的投很少,但是都有成败。性格决定命运,大家可能听很多大佬在说投资、说创业。


每个人听下来都有不同的路径,但如果你去复制一遍可能会很惨。做投资人首先要找自己擅长什么。基金也是做创业,也是需要一个团队,我们基金其实是三个人,然后基本上在能力和性格上互补。


自己拿自己的钱做天使投资,就是用自己的钱做消费,但如果是做基金管理别人的钱,就要非常严谨、非常严格。天使投资对我来说首先是消费,然后是感性;做基金是理性,要非常认真、非常完整。


我性格偏保守,我们基金在垂直的方向深扎,所以每个投资机构要找到自己擅长的方式,然后坚持这个原则才行。创业者和投资人一样,你的风格是这样,没有办法跟着大势做很多随时随地的变化。当然也要迭代,我觉得大的更需要改变和变化,你的性格风格就是这样形成的。


我是73年出生,另外两个合伙人,一个是70年,一个是74年。70后穿越互联网泡沫,经历过一些波折,对于大趋势的判断没有那么焦虑,因为我们知道在低谷时需要做什么,高峰时需要做什么。去年,我们实际上投资的项目是前两年的一半。我预计2018年市场会下降,2019年,春节以后还会跌。但是2019年非常好投资,价格回归相对理性。


融资对于创业者、基金来说都一样,如果创业者募不到钱,得自己有生存能力。对于基金来说,他做的是资管业务,跟创业者不一样,不是说做一个业务就是赚钱,这对于基金来说就是关门了。做投资的压力不比做创业者差。但是如果过去业绩不好,募集不到钱,一些机构就会被淘汰。在低谷时,手里有钱做投资的人都一样,就是花钱。


所以逆周期反人性,但是实际上,一旦你们真的这么做,在资本市场回来时,你就会有比较好的回报。对于机构来也说一样,2018年控制节奏,2019年我希望能够在价格合适的时候把2018年那些没有投的钱,在数量上能够补回来,多投一些。


郑刚:创业和投资,我认为就是一种病,跟个人特质有关。你就是想创业,作为投资人,看到好项目就想投,没钱也想投。我认为这是一种病,我很难受,但是我也很开心。我确信,我投的这些项目都会成功。谢谢!


杨歌:大家都知道,如果你看起来毫不费劲,背后就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我们公司里经常提到一句话,一个看起来比较成功的人,一定不是一艘钢筋铁骨的军舰在海上一帆风顺地航行,每个创业企业都像海盗船一样,经历千疮百孔和大风大浪才能活下来。


我去年受邀演讲的次数特别多,也会听到一些误解。有人问我说你是不是没事干,财务自由了。还有人问我是不是富二代,我很负责任地跟大家说,演讲只占用了我10%的时间,剩下的所有时间,我都同样非常辛苦地在做很多基金管理的工作。我需要跟项目讨论问题、进行投后管理、对项目进行投决、审核各种各样的条款,要非常细致。


我相当于给公司所有员工“打工”,他们把我的时间拆解成一个个单元,我必须把时间利用到最大化。因为我是公司的资产,每个同事也都是公司的资产,同样用这种方法去工作,这是我们公司的状态。


除此之外,我在2018年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和更多资金、资源打交道。基本上每天从9点开始工作,大概从8月开始,我每天都是2点半才睡,周而复始。在这个市场里付出很大的精力,才有可能减少这个市场带给你的难度。


我大学是学的是物理和数学,很多东西都是概率和比率问题,市场给你造成了多大困难,相对来说就要把基数做大。难度增加就要付出相对更多的时间,比如说在募资或者融资过程当中,以前见50家机构,这是非常平均的数字。对创业者来讲,在一轮融资里面没有见到50家企业,你想完成融资可能性会比较低。


投资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以一刀切的方式决定投或者不投。绝大多数处在二者之间,大家都有过犹豫的阶段。尤其大环境起伏较大的时候,而对于我们来讲,有很多资源,做一个基金难度不是特别大。我觉得我今年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在很多细节上,如果你不花这么多时间肯定达不到结果。对每个人来讲,面对大的经济环境,付出非常重要。同时大家也要注意身体,利用好时间,以逸待劳。


陈永:我们主要做两端,一端是早期,天使到A轮,自有资金和小规模基金;另外一端是后期,上市公司。从项目角度来说,项目数量差不太多,甚至早期多一点。从金额角度说,后期金额较大。2018年,就一个字“难”,这个难我用一个例子理解。


由于我们前期有很多钱来自上市公司老板,现在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帮LP解决他们遇到的资金问题。因为股价不断下跌,不断追加质押,导致LP资金成为很大问题。我相信只要拿了上市公司LP钱的人,都很有感触。


创业者如何过冬?


薛婷:你们觉得作为一个创业公司,应该怎么度过这个冬天。在这样市场环境下,你们觉得创业者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周丽霞:因为自己本身也是创业过来的,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


我们要有很好的智商、情商、德商、逆商,机会总是伪装成困难摆在你面前。所以在我们克服困难的同时,可能就离成功不远了,因为困难是日常工作中的常态。


克服困难有什么绝招,真的没有,这个源自于内心一种状态,一种欲望。而且我们的创业者都分布在不同行业,不同的赛道上,我们可能遇到的困难也都不一样。


就像幸福婚姻都差不多,但是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可能都不一样,有些是人才问题、行业问题,有些是资金问题。


就我们而言,我们自身的素质,包括强大的内心、格局,还有自身内心的原动力,就是永不停止,永不服输信念,这一点至关重要。


郑刚:成功或者失败跟你的个人还有性格,以及你所处行业、所处时代、时机都有相关关系,这些都很灵活。我们经常听到的都是一些非常矛盾的问题。


当你最困难时候,建议大家去看看各种书。第一个,你要在一大堆各种各样的噪音中,找到最合适你的方法。创始人应该坚持,投资人应该修心。到底以成败论英雄,还是坚持初心逆风翻盘,到底是灵活变通,还是一路走道黑,看你怎么选择。


薛婷:老罗身上哪个点,让您觉得一定要等他。


郑刚:我说过一句话,老罗这个人像极了乔布斯,因为他吹牛逼说乔布斯死了,他机会来了,他真的这么认为,而且我确实也这么认为。


创始人要在最困难的时候,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创业这件事情,看你追求的是什么。我觉得要对行业有判断,也要有现实的判断。


你能不能找一些牛逼的人来给你做牛逼、有格局、有情怀的事等等。困难,是你自己有问题,还是企业方向有问题,这个时候要静心思考。



童玮亮:努力到最后终于成功,这就是创业者的特征。我个人认为,优秀创业者有两点,一是需要开放的头脑,另外一点是需要偏执,即坚信自己选择的道路,坚信做这件事情能够成功。但是怎么在这两点之中找到平衡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如果能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支撑不断往前走,我觉得还行。


我们希望创始人非常正,正的同时要不断地去迭代、学习,在红海竞争的时候,要有自己的战术。


这个时候为什么我说团队很重要,因为性格决定命运,你的性格是这样,某些东西强扭自己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其实很难。


即便做了也不太好,这个时候找到那个方面做的比你更好的人,天生性格这样的人去做这样的事情,这样更好。


大经济不好情况下,你手上有钱比较幸运,可以考虑稍微比原来多花点钱,拿到更大市场份额。如果过去已经搭了比较好的团队,比较幸运。


因为这样的人能够让你坚持下去做更多。如果没钱,并且你的项目现在赚不到钱,靠烧钱就不好。找到一个阶段性能够有现金流收入方式,让你生存下来非常重要,如果不生存,其实什么都没有。


我也看到过很多要融资的公司,一些投资机构募不到钱的时候出去找现金流。大家都是在创业创投时代坚持下去,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杨歌:一个方法,一个心态。这个方法里面有几个重要点,我们给创业企业提一些建议:降低能耗、提高人效。机遇比较好的时候,大家都备好弹药。2018、2019年是生产资料没有那么富足的,第一点就是要降低能耗,争取挖掘出每个人的内在价值,“以一抵百”,把所有资源都最大化,这个非常重要。提高人效,是我们在投后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举个例子,我们看到过二、三线城市的一些企业,一个500人的公司,年产值收入1千万。这个公司不断扩大,每年净利润非常低,这就属于低人效、高能耗的公司,这个公司承受金融危机和风险压力非常大。我们建议采取留下精兵猛将的方式提高人效,在这个市场下一定要把人效提高。如果你的公司有50个人,一年平均产能在30万到50万之间,那么这个公司战斗力很强,防御风险的能力很强。这个背后还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就是要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


任何情况下,每一件事都要敲警钟,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别人全倒下的时候,你仍然有子弹,这是很重要的。绝大多数企业中,供应链的影响比较典型。像传统实业,绝大多数企业都会面临非常大的困难,在这种环境下绝大多数企业还能活下去,就是因为还有产能,还有资金,这是之前供应链里积累下来的。


第二个关于心态,逆商非常重要,心态不能失衡,要坚持下去。今年8、9月份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市场压力,于是我们公司重看了一遍《血战钢锯岭》。很多时候扛过去就赢了,扛不过去崩溃了就输了。


童玮亮:《至暗时刻》这部电影也很好。


郑刚:我们精神病不是说神经病。创业者就是偏执狂,跟神经病就是一字之差。自己觉得沮丧,觉得世界无助的时候,就去跑步、泡澡,然后再想一想。


周丽霞:送给各位女创业者,身体健康真的非常重要。投资人非常辛苦,早出晚归。坚强的体魄是未来工作最根本的保障,大家加油。


 陈永:在这种情况下创业者怎么办?我们在并购汪基础上做了添信学院和添添,基于我们自己孵化的业务和我们投资的项目的经验,创业者在这个时候要开源节流,有两点特别关键,一点是业务方向,一点是人员配置。除了我们常见的办公室、市场营销费用浪费以外,最容易出现资金浪费地方就是业务方向、人员配置方面。一旦业务方向、人员配置出现决策失误,往往就是最大的浪费。这个我觉得非常重要。创业者一定要谋定而后动。


回到创业者特质,或者说什么样的创业者能够成功。可以说下我们自己挑项目的标准,就是二次以上创业者,第一次创业能打出一点小声响就行,不是说第一次创业就需要巨大成就。不论我们是用自己的钱投资,还是基金的钱投资,我们都希望每一分钱有合理回报。我们总结一下自己投的项目,凡是能带来比较好的回报的项目大多数情况下是二次创业者。


我相信在座都是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其实商业也需要学习,一次创业后,扎扎实实学习,总结经验教训,那么二次创业就可以做的比第一次更好。去年美团上市,王兴做美团之前有多次创业,但是他之前创业并不是完全失败。


我觉得在当前周期低谷,需要自己评估自己的项目和团队。你是否能够带着整个项目向上走,如果你觉得自己有希望,一定要坚持。但是如果你觉得这件事超出了你的能力,或者超出你的意志,我建议你可以稍微轻松一点。没关系,我们从头再来。


对于创业者来说,该坚持的要坚持,该放弃的要放弃。就跟投资一样,要全力以赴,但不要把企业当做自己儿子一样,不抛弃、不放弃。该抛弃的时候就要抛弃,没办法,世界在往前走,我们总会有更多新的机会,下次再来,只要我们对自己不放弃,就有成就的一天。


科创版对投资的影响           


薛婷:2019年资本市场改革,大家肯定提到过科创板,那么科创板的到来对咱们的投资事业,对我们企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大家认为在2018年到2019年,您认为哪个赛道不是风口,或者已经被低估了,大家可能关注了这种赛道,但是媒体并没有过多报道过,这些赛道又很值得投资。每人说一个赛道。


周丽霞:科创板是一大利好,我们比较期待。我们投的一些企业最终能够走到科创板,虽然比例非常低。科创板分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企业服务等领域,我们过去也可能有过布局。我们过去更多的布局在大消费这个领域,针对大消费这一块,金慧丰在2019年还是要非常坚定的布局下去。


因为我觉得在消费升级领域,未来10年、20年内,它应该是一条持续奔跑的赛道。过去这些年,我们投出了大董餐饮、POP MART等大消费项目,在这个领域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我也希望在这个领域里面寻找优质的项目,伴随它一起成长。


郑刚:我对一切所谓的利好持一种负面感觉,比如科创板,我第一个反应是看他以前干过什么?2000年前后,那个时候很多人说搞创业板,很多机构都投了,但最后上千家创投基金全部被消灭掉。


后来又有中小板创业板,我认为创业板有很多鸡犬升天的事情,但是也消灭了很多人。为什么?因为他们搞的这种框框,其实都是套路,有人说按照这条路跑就能上市,结果现在有些人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些都是被套路出来的。同样,科创板出来,很多时候你感觉政策松了,其实它是更紧了。我们搞一个注册制,它有很多条件。但是机构是投机的,那个赛道、梯队都是什么人?你能搞成什么样?我是戴着有色眼镜看这件事情的。


我认为,2019年要认命,该干嘛干嘛。投资人也一样,投与不投跟这个市场完全没有关系,跟有没有钱也没有关系,但跟你要不要干这件事情绝对有关系。


其实我觉得被严重低估的东西太多了。因为现在处于价值扭曲期,你们看到的自己的行业和房地产行业都是。现在上海每平方米别墅比那些破工房还要便宜。所以说如果要赚钱,可能是买股票,而不是说创业或者投资。


童玮亮:科创板可能在早期没有太大关系,在成长期和后期肯定受关注。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第一批投的人获得的回报最大,越往后压力越大。这个时候要看科创板定的主题,那些投资机构投的项目是不是跟现在的政策方向匹配。现在的政策方向可能不是当年热门的,也许你投进去了就是遇到了风口。


对于危机我们肯定要关注,但关注度不要特别高,做好自己手上的事情就好,早期想做投机基本没戏。对于IPO,券商组织正规科创板的团队肯定让你做这样的事情,我们投的项目也已经跟科创板聊过两次。


所以我觉得对于早期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关注一下也挺好。


我们基金一直比较关注产业互联网,我们投资人在聊天时,都觉得它的增长并没有那么好,但是它是长期稳健的,成为一个行业平台还是有机会的。


杨歌:我从几个维度分析。第一,自上而下看这个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这是一个很好的议题。政府希望科创板能够和新三板等打出差异化。新三板是第一个被提出的,大家都比较看好。但是由于投机者和良莠不齐的企业过多,导致最开始没有很高的门槛要求,但是后期却变得跟主板和创业板类似。因为大家投了太多企业,所以上市退出渠道就产生了问题。为了打出差异化,希望有价值的科技企业能够得到市场认可,所以说创立科创板是一个好思路。


第二,现在整个互联网产业涨势放缓,它后期推动了供应链、零售消费升级行业,这里面大多数都是由资金直接驱动创业的。现在涨势放缓后开始了下一个大的经济周期起步阶段。这个阶段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1930年、1960年以及1990年互联网行业,在这些阶段,企业大幅度增长都是科技驱动的。所以这个时候推动科技创业肯定是国家这两年非常重要的一个目的,这是科创板的来由,它的来由和动机都非常好。


第三,自下而上来看,我们非常支持这件事,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有新政策的时候,都会有大批投机者进入,这些投机者甚至淹没掉了真正有价值的人。怎么避免科创板最后成为一个投机平台呢?真正能够发展成类似于纳斯达克这样对科技企业有推动的平台还需要做很多细节工作。无论是政策引导还是做事,都很重要。


从我们自己来看,这是一个机遇,但是我们不能过于乐观,要拥抱这个机遇,把握这个机遇。综合强调,我们看好被低估的企业,如生物医药企业。2018年我们的整体侧重比例大概在20%~30%左右,我们认为这个行业门槛高,起步慢,动作大。


陈永:科创板首先是一个增量,是新的板块;注册制试点在我们看来就是双轨制,这是中国成功改革开放的最大经验法宝,是好事。


说起注册制,大家可能会认为,只要达到要求,就能想上就上,但是这可能吗?我觉得刚才郑总说的对,中国环境不支持这样,目前不可能,对高层来讲,最关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就有上市公司股票的质押问题,如果上市全部放开,股票供给急剧增加,那A股该往哪个方向走?


注册制另外一个涵义是包容性,对上市公司的包容性增强。现在的A股上市,大家最熟悉的规则就是盈利性的要求,要求必须盈利,即使是创业板也要求盈利。另外,对财务核查、主营业务稳定有要求,例如滴滴、快滴合并了,它在A股就不能上市,即使其他条件符合,或者三年以后才能上市。


归结为一点,A股现有的上市标准对稳定性要求很高,这个要求体现在方方面面,业务发展的预期、盈利的预期、竞争环境的预期等等都要稳定。什么样的公司适合在A股上市呢,就是四平八稳的企业,所以A股错过了几乎所有新经济公司。


我觉得科创板在包容性上面应该会增强。当然,根据我对A股这么多年的了解,它跟第一波创业板一样。创业板与主板的区别就在于,创业板规模稍微小一点,以前上市需要五六千万,创业板三四千万就可以。科创板,可能第一批、第二批的科创板在刚开始时就是比现有公司稍微科技一点。但是我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市场逐步成熟,这种包容性会越来越强,会有更多以前在A股不能上市的企业能在A股上市。


三年前战略新兴板很火的时候,我在业内曾做过分享,上市有两个门槛,一个是监管门槛,一个是市场门槛,A股的监管门槛很高,美股、港股的市场门槛很高。这两个门槛是翘翘板,总有一个高。现在,中国A股上市的门槛从监管门槛逐步向市场门槛过渡,上市都不容易。


在监管门槛向市场门槛过渡的过程中,我们还是有可能第一批、第二批抓住科创板的制度红利的,这个红利以后会被削减的越来越少,所以我们该干嘛干嘛。A股市场的体系肯定向美股、港股靠拢,所以我们一定要盯着成熟市场,向创新业务创新技术去发展,去投资。


薛婷:接下来,我用五句话总结这场论坛:如果你是消费类企业,请找周丽霞总;如果你是创业中的疯子,请联系郑刚;如果你是企业级服务,做产业互联网的创业者,希望你等会能把童玮亮总拿下来;如果你是做医疗生物的,一会请找杨歌总吃饭。如果你的公司想被并购或者想上市,请找陈永总。感谢大家!


图文来源:铅笔道